【警界也要轉型正義】警校應自己走出威權
蕭仁豪/台灣警察工作權益推動協會常務理事、現職警察
出版時間: 2021/05/21 18:07
更新時間: 2021/05/21 18:08
近來警大「中正堂」將改名「大禮堂」,被視為去除威權歷史、轉型正義的進一步,但對於我國警校的問題與沉痾,只能說這恐怕仍力有未逮。
就警校校史所載,先總統蔣中正基於「建國必先建警」而設立官警兩校,筆者亦認為這在「當時」可說是一個對警察的透徹見解。
不過,這種基於「將警察視為統治的工具」的思維,形塑了「警察的天職是服從」「學長學弟長幼有序」等我國警察教育的框架;但是從現代警政的角度看來,這反而悖離了警察的本質,並成為限制我國警察領域發展的根本原因。
在英美警察的演變,從「基於同意的警政」「警察終究是係出於人民」,到近代美國的「社區警政理論」蘊含對警民關係的反思,更後來的對於警察泛軍事化現象的「戰士或守衛者」之辯、並有學者批判美國警察「仿軍事管理的訓練模式,可能導致僵化思考而不利社區警政的推動」,都扣著「警察是面向社會的、面對多元問題的,需要更廣泛的意見與彈性思考的工作」的思維;而歐美的警察研究與教育,也是多元並進,並不限於警察才能研究警察、警察才能教警察。
但在我國,因為這種先是「量產統治工具」,後是「系出同門」的教育框架,變成講究血統年資而排外的內部繁殖,甚至109–112年的警大校務計畫,還在將「學長學弟制」當成「警察倫理」,這一方面是反覆固化「警察是服從的統治工具」的思維、強化對警察學生的控制,另一方面,這也是台灣對「警察倫理」這件事的知識扭曲,所謂警察的職業倫理,所探討的,應該如歐美是對外的「警察、人民、政府」的交互關係、探討社會的實像,怎麼會是內部的「比看看誰年紀大」呢?
在大學畢業時,筆者有對學校表示過,這樣封閉的環境,最終只會讓警大的前途越走越窄;而在最近松山分局事件,也聽聞有學長感嘆「這就是那個年代的觀念」。
筆者在此呼籲,時至今日,警校確實是應該擺脫這「第一任校長」的陰影,坦承「這樣教育思考方式、這樣的框架」已經落伍過時,「警察大學是我國的獨特制度」這樣的自我安慰也早應該捨棄,開放、自由思辨、面向社會,才會是擺脫威權,重新尋找定位與發展的開始。
https://tw.appledaily.com/forum/20210521/WJ2XTVGZKJGZTJFIZAOTN45ACQ/